瀏覽人次: 7701

民國101-112年間碩專畢業論文

畢業年 姓名 題名 指導教授
101 廖淑青 1967年武漢「七二○事件」及其影響之探討 齊茂吉
101 顏志琦 毛澤東與中共早期婦女政策之研究(1921-1945) 齊茂吉
101 邱志誠 胡耀邦與中共黨內鬥爭之研究(1977–1987 齊茂吉
101 邱柏誠 人民公社之研究 齊茂吉
101 施桂婷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 ─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吳學明
101 胡博荏 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 鄭政誠
101 徐慧茹 嚴慶齡與台灣汽車工業之發展(1953-1981) 賴澤涵
101 魏瑞琦 戰後臺灣主計制度的接收與重建〈1945-1952 李力庸
101 張道文 明末忠臣張慎言(1577-1645)之研究 吳振漢
101 湯佳瑜 兩岸基督教詩歌創作之探討—以天韻合唱團及呂小敏為例 王成勉
101 楊偉裕 戰後台灣國編版高中地理教科書的編寫與分析 鄭政誠
101 楊筑亘 毛澤東晚年發起之政治運動研究(1972-1976 齊茂吉
101 楊潓璿 習仲勳與中國共產革命運動之研究(1928—1949 齊茂吉
101 葉國維 抗戰前國民政府兵工署研究─組織與人事的探討(民國17-26年) 李力庸
101 熊德焜 明代能臣楊博之研究 吳振漢
102 王懷慶 國防部出版品對「戡亂」之檢討 王成勉
102 仰崇明 日治時期「新竹州」之發展與演變(1895—1945 賴澤涵
102 許妤姗 1962年七千人大會之研究 齊茂吉
102 江孟馡 民初身為婚姻第三者之女作家研究─以廬隱、石評梅、許廣平三人為例 吳振漢
102 吳聲德 舟山保衛戰與撤退之研究 王成勉
102 李鴻隆 中共建國初期的「東北王」-高崗的崛起與沒落 齊茂吉
102 胡硯芬 錢學森與中共導彈發展 齊茂吉
102 張金權 戒嚴時期媒體對重大政治事件報導的比較~以《中央日報》、《自立晚報》為中心 吳學明
102 鍾惠菁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的發展 賴澤涵
102 顏鴻隆 國共內戰國軍軍事失利之研究 王成勉
102 張銘峰 王洪文和「上海奪權」之研究(1966-1968) 齊茂吉
102 郭瑋凡 新竹農田水利會與地方社會(1945-1982) 李力庸
102 陳惠雯 明中葉首輔劉健之研究(1433-1526) 吳振漢
102 黃美嬌 1950年代前期美國對中華民國之政策 齊茂吉
102 劉翠玲 解放軍反教條主義鬥爭與軍內衝突之研究(1956-1958) 齊茂吉
103 林宏德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桃園客庄宣教研究 吳學明
103 于桂茵 新竹李錫金家族的崛起及其社會關係網絡(1799-1895) 吳學明
103 王亭雁 明憲宗朝西廠之研究 吳振漢
103 呂紹瑜 雍正能臣李衛之研究 王成勉
103 李品緯 明將李如松與朝鮮之役研究 賴澤涵
103 林美珠 日治時期新竹州人口外移之研究 吳學明
103 徐美娟 傳統客家知識分子的變與不變-以桃園市觀音區徐輝為例 吳學明
103 康雅貞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教及發展─以台南新化教會為例 吳學明
103 謝易菁 三反運動之研究 齊茂吉
103 張靜芳 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桃園大園仁壽宮為例 吳學明
103 楊明祥 明中葉太監張永之研究 吳振漢
103 廖雲治 趙紫陽與中共黨內鬥爭之研究(1978-1989) 齊茂吉
103 劉子瑛 桃園市新坡國民小學之研究(1923-2013) 鄭政誠
103 蔡靜月 日治時期苗栗山腳公學校之研究(1912-1945) 鄭政誠
103 鄭斐文 五反運動之研究 齊茂吉
104 陳學林 國府存亡的關鍵三年(1949-1951)之研究 賴澤涵
104 黃國峯 1946-1947年四平戰役之研究 齊茂吉
104 蕭玫玲 民國時期官府菜探討 -以譚延闓與譚祖任為例 王成勉
104 王碧君 國軍「黑貓中隊」之研究(1961-1974 齊茂吉
104 甘文杰 戰後臺灣消防體系與觀念之重建-以火災為主的討論(1945-1985) 李力庸
104 沈怡廷 「學雷鋒」運動之研究(1960-1963 齊茂吉
104 苗延萍 美援與建教合作 --以中工、雄工、南工為例 李力庸
104 湯忠龍 大凌河城戰役新論─軍事的角度探討 王成勉
104 蔡佳珍 方震儒與晚明政局之研究 吳振漢
105 崔瀚中 中共軍事戰略轉變之研究(1999-2015) 齊茂吉
105 陳左新 「新桂系」與民國政治(1925~1949) 賴澤涵
105 葉家瑜 告別肥胖:從戰後臺灣報紙的內容看減肥觀念的形塑與實踐 鄭政誠
105 王婉怡 臺灣山地保留地政策的制訂與執行 ─以復興鄉為例(1945-1966 李力庸
105 吳宗憲 戰後臺灣公路運輸政策與公營客運之變遷 李力庸
105 施奕安 薄一波與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之研究(1936-1940 齊茂吉
105 胡振弘 輪轉鍊生:臺灣自行車產業史(1972-2005) 賴澤涵
105 孫維濃 《漢聲小百科》與戰後兒童百科中的臺灣論述 吳學明
105 黃淑卿 中共海軍新型水面艦艇演進之研究 (1999-2016 齊茂吉
105 鄒琮隆 1944年「豫湘桂戰役」之研究 齊茂吉
105 鄭湘如 商輅下野期間活動之研究 吳振漢
106 石秀櫻 孝定李太后與鄭貴妃互動關係之研究(1582—1614) 吳振漢
106 林佳慧 戰後臺灣氣象組織與測報技術變遷之研究 (1945-2000) 李力庸
106 林騫順 臺灣境管機關歷史沿革之研究 (1949-1992) 吳學明
106 許育彰 1947年孟良崮戰役之研究 齊茂吉
106 陳明仁 古寧頭戰役之研究 齊茂吉
106 陳昭良 戰後臺灣水力發電廠的發展與困境 ─ 以石門發電廠為分析中心 鄭政誠
106 黃綉穎 黃日炳派下家族與桃園地區的拓墾及發展 賴澤涵
106 劉俊偉 1938年台兒莊戰役之研究 齊茂吉
106 何涵 明代蔭監出身高官探究--以黃綰為例 吳振漢
106 呂建錝 清末變局下知識份子的應變與調適 -以姚瑩為例 吳學明
106 林玉琪 蜂與蜜:臺灣養蜂事業之興衰(1895-1990) 李力庸
106 林金蓮 錢謙益史著之史源探析 吳振漢
106 林慧瑜 歷史小說的史實辯證―二月河《雍正皇帝》的探究 王成勉
106 侯景騰 1946年前後國共華北戰局演變之研究 齊茂吉
106 洪景鄷 解放軍第二炮兵建軍及其發展之研究(1966-2015) 齊茂吉
106 范振隆 中共軍銜制(1955-1965)之研究 齊茂吉
106 翁伃嫺 清代臺灣漢人婦女財產權之研究 吳學明
106 張日娟 《大義覺迷錄》中華夷問題之探討 王成勉
106 鄧宏旭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不動產業之形成與影響-以基隆、台北、高雄為例(1895-1936) 李力庸
106 梁盧煥 重慶和談之研究 齊茂吉
106 趙逸凡 姚廣孝與朱棣互動關係之研究 吳振漢
106 鄭文棟 日治時期公學校臺籍教師之薪資研究 鄭政誠
107 王寶棠 聖凡雙修的實踐:一貫道基礎忠恕詹金益之研究 吳學明
107 林永欽 借鏡臺灣︰日治時期中國大陸官民的臺灣考察論述 鄭政誠
107 高嘉濱 解放軍海軍潛艇部隊演進之研究(1954-2017) 齊茂吉
107 楊惠君 明人判牘中的婦女姦事研究 吳振漢
107 鐘博宇 戰後山地原住民地方性選舉的實施與影響(1954-1987)-以復興鄉為例 李力庸
107 陳孟俐 新竹縣三山國王信仰之研究 吳學明
107 陳秋華 「天啟忠烈」家眷之困境與應對 吳振漢
107 黃麗敏 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對臺灣壽險之推展(民國34~49年) 李力庸
108 黃國仲 國民政府對戰後世界秩序之構想 -以「國際問題討論會」為例 賴澤涵
108 葉乃菁 1959年廬山會議之研究── 以「彭德懷事件」為中心 齊茂吉
鄭政誠
108 宋朝森 黑松企業飲料品牌多角化發展歷程之研究 鄭政誠
108 李慧琦 從《師友》月刊看臺灣國中小教師專業的建構與實踐 (1967-1987) 鄭政誠
108 郭起斌 桂永清與戰後海軍重整 吳振漢
108 黃志雄 1953年東山島戰役之研究 齊茂吉
鄭政誠
108 黃俊華 福康安生平事功之研究 賴澤涵
108 黃馨儀 1958年毛澤東與大躍進運動形成之研究 齊茂吉
鄭政誠
109 張南宗 中共解放軍海軍戰力發展之研究 齊茂吉
鄭政誠
109 楊舒逸 督陶榷使唐英之研究 王成勉
109 班偉 番割與清代臺灣的邊區社會 吳學明
109 許金水 清初三帝賞賜文化之研究 吳振漢
蔣竹山
109 陳正一 陸軍士官之學校教育—以新制常備士官班為例(1986年-2005年) 賴澤涵
109 蔡昌祐 台灣近代消防的演進(1895-2015) 賴澤涵
109 潘瓊玉 從《臺灣教育》月刊看九年國教發展與惡性補習(1951-1973 鄭政誠
109 張盼 羅家倫的中國大陸西北考察論述 賴澤涵
109 郭雅萍 中共「中央文革小組」之研究(1966-1969) 齊茂吉
109 林玉穎 戰後臺灣第一期農地重劃的實施與影響—以桃園新屋蚵殼港地區為例 李力庸
110 周明秀 明代皇室外戚之傳承與興衰 -仁宗張皇后家族的個案研究 吳振漢
110 陳觀柏 天主教新竹教區復興堂區之研究(1953-2019) 吳學明
110 林麗曼 臺灣的消費觀念之研究——以《消費者報導》為例(1981-2001 吳學明
111 楊奇達 晚清韓善徵《陽痿論》的身體觀及其醫理用藥思想之研究 皮國立
111 劉亮亨 藥事法與中藥販售業 : 一項歷史學的考察 蔣竹山
111 唐植梅 傳統宮廟、國家開發與地方社會——以桃園竹圍福海宮為例 吳學明
111 陳俊仁 國軍「黑蝙蝠中隊」之研究(1952-1967) 齊茂吉
蔣竹山
112 陳湛 被遺忘的情報機構 : 抗戰時期的軍令部(1938-1945) 皮國立